导航栏 ×
优稿迷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范文18篇)

发布时间:2025-06-12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1

兰花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兰花。

当你在深山中走过,扑入你视野的,是白绿错综的景象。白的是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水沫扬起,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绿的呢,是野兰草,盈尺高,都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淡淡的寒烟,白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这时若不是轰隆隆的瀑布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你身处深山。

这就是兰花,一种极普通的花,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花。

那是极其典雅的一种花。墨绿的兰叶又细又长,舒展着,一条条脉络清晰可见。就像是一块名贵的碧玉,又或是一对翅膀,洁白的兰花仿佛是一个新生儿,静静的躺在由绿色“翅膀”编成的.摇篮中,不说话,简直美极了。从远处看兰花,就像是一些白色的小精灵游走在墨绿的草丛中,低调,朴简却又不失典雅。让人们发自内心的去喜爱它。

这就是兰花,极普通的一种花,然而绝不是平凡的花。

兰花色清,神情,韵清。拥有浩荡的精神,看而不燥,美而不骄,洁身自好,卓立于世,冰霜风雪无封闭心扉以香做剪,剪破滞重的空气,独立成风景,婷婷与天地间,以清凉的暗香躲开沉重的世俗。岁寒三友可以立于寒冬,兰花也可以像梅花那样笑傲风霜,横穿过所有冰冷的屏障,凝聚所有的真诚,用暗香淹没寒冷的冬天。

兰花不是平凡的花,它没有牡丹那么多的追崇者,也没有玫瑰那样的‘容颜’。所以,我喜欢兰花,不是因为它的名贵价值,也不是因为它的外貌,而是因为它默默无闻、低调的精神。象征了身边一直为我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劳动者。

让那些看不起劳动者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牡丹和玫瑰,去鄙视这极常见的兰花吧,我要高声赞美兰花!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2

要说曾经教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我想说说曾经一次教《白杨礼赞》,主要采用的方式,是逐段的阅读,逐段的讲解,从句到段,层层分析,基本上能分析上的,都关注了,感觉课堂满满的,学生的笔记应该是记了一大堆。心想,不管考哪里,我该教的都教了。现在想想,觉得好笑,这应该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吧。有时候语文的'教学不是“教了什么”“教会了什么”。

如果要我重教,我可能会很偷懒:

1、除了读还是读;

2、从题目入手提问,“题目的中心词是哪个?(礼赞)礼赞是怎样的一种赞?是什么让作者忍不住给这样高度的赞扬?那是怎样的白杨?仅是在赞白杨吗?这是在言怎样的一份情,表怎么样一份意?这是怎么样手法呢?”通过围绕一个“赞”字来串讲全文,用时15分钟,多余的时间,再读课文,再读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情感等。

3、赏读背诵你喜欢的句子。也许这样的方法,不能面面俱到,但保护的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也解放老师吧。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3

白杨是春天的使者,它有着高尚的品德和超人的智慧。白杨是春天里一颗颗闪耀着寒气的“小星星”。她有着无穷的力量,照耀着万物,点亮一盏盏小灯。

春天的白杨是一片树叶,她有着独特的魅力,她像一支神奇的画笔,在树叶中画出一个个奇妙的姿态。

春天的白杨是一片绿叶,她在大地上描绘着一个又一个的奇妙的姿势,她把一片又一片嫩绿的叶子放到了地上,那一片片的`叶子,仿佛是一片个小精灵,在树叶的下面画了一个个小逗号。那一片片嫩绿的叶子,在空中舞动着她那优雅的身躯,仿佛是一朵朵白色的花,在空中摆动着她那纤细的身躯。

夏天的白杨是一片绿叶,她把一片片绿叶,一片片碧绿的叶子从树叶上,从树叶上飞到地面上,她把一片片碧绿的叶子变成了一个个绿色的大圆盘,这些叶子好像是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舞着。一阵微风拂过,她那绿色的叶子,好像一片片小精灵,在空中飞舞着。

秋天的白杨是一片金色的树叶,在一片绿叶上,她把一片片金黄色的叶子换成了一件件金黄金黄的毛衣。她把一片片绿叶装入背包,在背包上做了一件金黄的毛衣。

冬天的白杨也是一片银装素裹,它把一片片洁白的身躯装进了大地妈妈的怀抱,好美呀!

我爱白杨,我爱它的一生。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4

大雪纷飞的夜晚,街道上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雪花漫天飞舞,像仙女撒下的千万条银丝,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飘洒洒地落下来。

雪花,你是那样洁白无瑕,你那样美丽无暇,你那样纯洁,我怎能不赞美你呢?

在那深深的云里有一片片白杨树叶。

在这茫茫天际,有一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那树叶像是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在风中,它是那么茂盛,那么茂盛。在风中摇晃着树叶,发出“沙沙沙”的'声音。风中,它是那么柔美,那么柔美,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

在树叶的中央,有一颗挺拔的白杨树。那棵树的树杆高高的,长着一个人的根。树叶像是一位老爷爷的胡须,在风中摇摆。在阳光下,它像一位穿着花衣服的少女。

那树上的几朵白杨花有的全部开放了,有的才开一两朵,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有的花瓣全部开放了,像是一位位少女在空中翩翩起舞,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白杨树旁边还有一颗白杨树。它们就像是一位位战士在保护着这片树林,保护着这片树林。

在那棵白杨树旁边,有一个小池塘,那是几只小鱼。它们游着游着,好像在对池塘说:“我们一定会回来的。”池塘里面的小鱼儿们在追逐打闹,好不快活。

在这美丽的地方,白杨树是多么可爱啊!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5

教学重点:

1、 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 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 给下列字注音:错综 毡子 外壳 昔 主宰 垠 砥 恹 逸 晕圈 倔强 虬枝 婆娑 楠木 颀

(2)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视野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参天 婆娑 伟岸 纵横决荡 秀颀

教时安排:

2 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 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 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 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 外壳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恹 逸 晕 虬 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 象征的手法

2、 分析课文结构。

3、 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

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 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 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 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 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 “恹恹欲睡”。

4、 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 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 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 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性格:

干:丈把高……

分: 丫枝:向上,靠拢…… 倔强挺立,

叶:向上…… 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

总: 这……

3, 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 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 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 正:伟大

开篇点题 生长环境 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 实在是…… 决不是……

农民 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 (对比)

哨兵 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 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 :(略)

附: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 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 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 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6

蜡炬成灰泪始干

——题记

蜡烛实在不平凡,我要高声赞扬蜡烛。

黑暗里忽而亮起来一小撮火苗,人们庆幸又获得了光明,通红的火苗下是一根再普通不过的红色蜡烛,当繁灯消失时,蜡烛照亮了千家万户,温暖着每一个人,人们可能会淡忘它,但绝不会失去它。

我要赞扬蜡烛,因为它实在不平凡。

蜡烛带给了很多学子们希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农村的学子家里没有电灯,蜡烛的光无疑照亮了学子通过学成的大路,默默陪伴着千万学子到深夜。改革开放后在物质匮乏的农村,蜡烛依然帮助了无数人走到了大城市,过上了好日子。现在,每当停电,仍然有蜡烛,伴随着几代人的求学之路,蜡烛虽普遍,但绝不会失去它。

那就是蜡烛,生活中极普遍的物品。

它没有霓虹灯那样玄幻,没有LED灯那样明亮。焟烛在生活中总容易被忽视,就像老师晚上的加班,父母背后的辛苦,但它有强大的精神,磨折不了,风吹不倒,总能给人们带来必要时的温暖;尤其象征如今那一些医护人员舍生忘死,只为换得国泰民安的那种奉献精神,坚强品质,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它的那种精神,让我们获得温暖,不断进步,宛如那生活中种种的'温暖,能让你努力向前不断超越自我。蜡烛虽常见,但绝不会失去它。

我要赞扬蜡烛,它的精神让我感动。

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万物,流着泪,直到自己消失殆尽泪流干,方才停止。不,那不是它想停止,只是它已经没有了。英雄总是奉献自己,舍身忘死,他只是不能再奉献了,对他来说是多大的遗憾呀。让那些不知上进的人尽情去嘲笑蜡烛吧,但我要高声赞美蜡烛,歌颂蜡烛。

蜡烛实在伟大,我要礼赞它!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7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阅读的主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作者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时,具体从几个方面去写的,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想一想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含义是什么?白杨树象征什么?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2、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如:“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相关的'段落;提出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8

一、 新理念在课堂中充分体现。

这篇课文不是太长,赵老师并没有带着学生从课文的开头逐段进行学习,而是直奔课文的重点部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进行了材料的选择。“哪小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喜欢哪句读哪句。”“朗读要读出你自己的理解。”这些亲切的话语给学生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学习要求,还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还创设了与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你想对像爸爸这样的建设者说些什么?”可以说是对学生情感的延伸,向学生推荐读物《白杨礼赞》,搜集大西北开发的资料,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这些无一不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二、重视对学生双基的训练,感受语文教学的朴实。

在学生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在感受深的小节旁做批注后,赵老师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位( )在( )向( )介绍生长在( )的'白杨树,并借此表白了自己的心愿。感受:( )的白杨。这就是对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让学生理解词语“高大挺秀”中“挺”和“秀”的意思,再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理解“从来”,读出自己的理解,这些就是对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实实在在的训练。再如,出示沙尘暴、干旱地带、洪水等图片,让学生自选一方面仿句说一说,想对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说些什么?写下来。这些都是对学生扎扎实实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三、赵老师具有良好的素质,是洋溢着诗意的语文老师。

赵老师授课思路清晰,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过渡自然,给人一种流畅舒服的感觉。 赵老师的语言简练,对每个学习活动的要求准确不重复。赵芳芳老师虽然是作课前对学生完全不了解,但是预设充分。这节语文课是生动的,学生有创造火花的迸放,寂然感动的呈现,课堂闪溢着灵动、惬意、恬淡与高远。而这一切的创造者是赵芳芳老师。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9

[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白杨礼赞。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

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

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通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10

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文章来源:http://www.8ygm.com/fanwendaquan/5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