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优稿迷 > 范文大全 > 导航 >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模板7篇)

发布时间:2025-06-13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篇1

管仲得了重病,桓公前去探视,问他说:“仲父的病很严重了,您将用什么话来教诲我呢?”管仲说:“齐国的乡下人有句谚语说道:‘家居的人不用准备外出时车上装载的东西。行路的人不用准备家居时需要埋藏的东西。’现在我将要远离人世了,哪还值得询问?”桓公说:“希望仲父不要谦让。”管仲回答说:“希望君王疏远易牙、竖刁、堂之巫、卫公子启方。”桓公说:“易牙不惜烹煮自己的儿子以满足我的口味,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啊。自己的儿子都忍心煮死,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竖刁自己阉割了自己以便能接近我,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爱自己的身体啊。自己的身体都忍心阉割,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常之巫能审察死生之理,能驱除鬼降给人的疾病,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鬼降给人的疾病是由于精神失守引起的。君王不听任天命,守住精神,却去依靠常之巫,他将因此无所不为了。”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的父亲死了都不敢回去哭丧,这种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热爱自己的父亲啊。父亲死了都忍心不回去奔丧,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说:“好吧。”管仲死后,齐桓公把易牙、竖刁、堂之巫、卫公子启方全都驱逐走了。此后桓公吃饭不香甜,内宫不安定,鬼病四起,朝政混乱。过了三年,桓公说:“仲父不免也太过分了吧?谁说仲父的话都可信呢?”于是又把他们全都召了回来。第二年,桓公病了,常之巫从宫中出来,说:“君主将在某日去世。”易牙、竖刁、堂之巫共同作乱,堵塞宫门,筑起高墙,不准人进宫,假称这是桓公的命令。有一个妇人_进入宫内,到了桓公那里。桓公说:“我想吃东西。”妇人说:“我没有地方能弄到吃的。”桓公又说:“我想喝水。”妇人说:“我没有地方能弄到水。”桓公说:“这是什么缘故?”回答说:“宫女回答说:“常之巫从宫中出去说:‘君主将在某日去世。’易牙、竖刁、堂之巫共同作乱,堵塞宫门,筑起高墙,不准人进宫,所以没有地方能弄到食品和水。卫公子启方带着四十个书社投降了卫国①。”桓公慨然叹息,流着眼泪说:“唉!圣人所预见到的,难道不是很远吗?如果死者有知,我将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呢?”于是用衣袖蒙住脸,死在寿宫。蛆虫从门缝户爬出,尸体上盖着杨门的门板,三个月没有入棺停丧,九个月没有安葬②。这是齐桓公最后没有听从管仲的话的结果啊。桓公不是轻视灾难而憎恶管子,而是他的智力无从达到预见事物将来的发展变化,不能达到预见事物将来的发展变化,当然就会不接受管仲的忠言,而亲近自己所宠信的那些小人。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篇2

今年的暑假,根据惯例,老师布置了一项读书的任务,我这个人一直以来都对这种史学索然无味,但就是因为《管仲》让我爱上了史学,也对管仲的一生开始了不懈的探索。

一直以来,世人流传:识人用人可曰韩退之”千里马、伯乐”之典;知心知己或曰”伯牙、钟字期”之故;知己为己当属鲍叔、管仲之交;三者堪称人生所属一境界、二境界、三境界也。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经常和鲍叔牙交往,两人的关系很好。鲍叔认为管仲是个有才干的人。在当时,管仲家里十分贫穷,因此,管仲将自己与鲍叔牙做生意时所得的收入中多分给自己一些,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知道他的困难,并不说他的坏话,始终对他很好,不和他计较这些小事。管仲为鲍叔谋划事情,结果是事情更加窘迫,鲍叔也不认为管仲愚笨,在管仲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驱逐也不认为管仲没有出息。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鲍叔也不认为他懦弱而理解他家有老母…,

管仲侍奉的公子纠在与公子小白的政治斗争中被杀死了。鲍叔牙并没有遗弃他,而是向齐桓公推荐他,于是管仲得到了重用,在齐国执政,使齐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而鲍叔牙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齐国的人民并不称赞管仲有才干,反而称赞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如果没有鲍叔牙的宽容大量,没有鲍叔牙的推荐,就没有管仲的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管仲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鲍之交”也成了今人形容友人之间友谊深厚的词语。今天的学习让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语的含义。让我明白朋友之间要相互体谅,要看到朋友的长处,要用宽容之心对待朋友。这样,你的朋友才当你是知己。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篇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的故事肯定让我们每个人都感触良多。三者的品质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我对其中鲍叔的感触最深。他不仅心胸宽广,知人善任,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心系国家,实为古今罕有之良臣矣。

齐桓公心胸宽广。管仲带兵阻击他,射中了他的衣带钩,险些杀死他,而在鲍叔给他提供建议后,他不仅没有报复管仲,反而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是贤明之君。但鲍叔心胸之广丝毫不在其下。鲍叔辅佐的公子小白与管仲辅佐的公子纠争夺王位,公子小白取胜成为齐桓公后,鲍叔竟全力向他举荐身为敌方之臣的管仲,丝毫不记当年战场纠纷。不仅如此,他甚至甘居管仲之下。自古以来,举荐他人者多有,甘居人下者少有,甘居于自己举荐的人之下者,除鲍叔外怕是没有几人。足见鲍叔心胸之宽广,绝非常人之可比。

管仲受命后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鲍叔的才能其实也不容忽视。鲍叔与管仲不同,管仲强于治国之能,而鲍叔则长于识人之能。鲍叔的才能虽然不及管仲,但是他辅佐的公子小白却战胜了管仲辅佐的公子纠,足以说明他的识人能力强于管仲。随后齐桓公即位,他又慧眼识管仲,向齐桓公举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鲍叔堪称一名伯乐。管仲是幸运的。齐桓公若没有管仲,便不可能成就一番霸业,而管仲没有鲍叔,才能从何处施展?恐怕也只能怀才不遇郁郁终生了吧。所以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鲍叔更心系国家。难道鲍叔自己不想当一名丞相吗?凭他的才华是完全可以胜任丞相的。但是他举荐了管仲,将丞相之位拱手让人。这种做法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计较自己的个人利益。他知道管仲可以帮齐桓公称霸而自己不行,于是毫不犹豫地推举管仲。鲍叔舍己为公,一切以国家发展为重,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行为,不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吗?在他的辅助下,管仲得以尽情施展才能,齐桓公得以称霸天下,他们的故事传为佳话,永垂不朽。

同学们,新时代的中国,越来越需要管仲和鲍叔这样的人才和齐桓公这样的领导者,希望各位同学能够以史为鉴,奋发向上,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篇4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当然,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史局限。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

另外,管仲还有一个特点是,善于因势利导,”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比如齐桓公因蔡姬改嫁而攻打蔡国本是无理,但管仲就顺便去征讨楚国,谴责它不向周朝进贡,这次征伐在当时好像又有了正义的旗帜(或者叫幌子?),等等,好几个例子。这很有意思,齐桓公与管仲的君臣关系,管仲经常在顺从齐桓公的指令的同时还在为他的过失补台。更有意思的是管仲与鲍叔牙的朋友关系,鲍叔牙是管仲的好朋友,刚开始管仲为公子纠做事,鲍叔牙跟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公子纠死后,管仲被囚禁,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从此管仲被任用,襄助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管仲非常感念鲍叔牙的情谊,他自己是这样说的:”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段话很有说服力,哪里去找鲍叔这么善解人意的好朋友啊?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篇5

管仲、鲍叔牙和齐桓公姜小白这对君臣之交、莫逆之谊的传奇经历想必只要稍微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都能对此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而夷吾与叔牙之间的管鲍之交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成语出自《列子?力命》,管仲辅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之后曾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此世称管鲍善交。但是世人对管鲍之交更多的解读在于朋友之间的志同道合、相知相助、形同手足、亲密无间,有谁会挖掘这两位先贤的“神交”却是源于利益。这种源于商业利益而结成的利益盟友关系常常被传统伦理纲常斥责为“狐朋狗友”、“酒肉朋友”,现实中人们的求名趋利也因儒家体系在文化思想上的独裁桎梏而常常显得讳莫如深——尽管整个社会生活依然按照“自由人的趋利行为”而正常运行着。或许是由于思想统制和文化纯洁性的需要,往往很多实在的事物却需要粉饰以道德的色彩,使其能在后人吹毛求疵的质疑声中依然完美无瑕、无懈可击。

管鲍之交便是一个典型。与其说是夷吾和叔牙之间是“最纯洁的”友谊,不如说他们之间是最有默契、最成功的买卖关系。先前两位“神交”贩布织履之时,便是叔牙做的第一笔投资,虽然短期内只亏不赚,然从长线来看则是回报丰厚,不可计数。鲍叔牙是个精明的卖家,他认定了管仲就是一个贵极无价的珍品,在苦苦觅得识货的买主齐侯姜小白之后,便果断出货,坐收渔利。正是齐桓公这位买主的赏识,使管鲍两人从此飞黄腾达,齐国也因此国势日盛,终成春秋霸主。在此我们不得不惊叹鲍叔牙的慧眼独具和深谋远虑。但与其他买卖不同的是,管鲍和齐侯之间的买卖,不仅仅只涉利,它还维系了二人的前途命运和齐国的国运兴衰。

如此解读管鲍之交虽然有铜臭化经典之嫌,然每个事物都有其固有的本源和值得挖掘的空间。管鲍以及后来的异人和吕不韦都可以称为成功的商业营销案例值得我们细细品玩,这也是古典文化带给现代商业文明新的启示。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篇6

历史上很多名人、很多英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要做个孝子。那些连自己亲人都不顾的人又怎么能相信他会赤胆忠心呢?管仲帮助公子纠夺权未果,被抓以后,并不自杀。

历史上很多名人、很多英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要做个孝子。

管仲帮助公子纠夺权未果,被抓以后,并不自杀,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自杀,他说他家还有老母亲要养,他不能死。这并不妨碍以后他帮助公子小白成就霸业。

后来,管仲得了重病,马上就要去世了,这个时候,齐桓公亲自前往探视。管仲看到齐桓公,有话想说但是又似乎不敢说。齐桓公看到管仲左右为难,于是对他说如果有什么不放心的,可以尽管说出来。管仲看到齐桓公态度十分诚恳,于是直言对齐桓公说让他疏远身边的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四个人。

齐桓公一听很不理解。他对管仲说道,当年他逃难的时候,易牙把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给他作为粮食;竖刁为了能够在他身边侍俸,自阉当太监;而那个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经常帮助他逢凶化吉;至于公子启方更是多年跟随,连父亲病故了都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去奔丧。这四个人对他如此忠心耿耿,管仲为什么还要让他疏远这四个人呢?管仲叹了一口气,解释说:“大王可以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可以杀害的话,那么他还害怕杀别人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去残害的话,那么他难道就不敢去残害大王您吗?任何吉凶祸福都是和为人联系在一起的,只要一个人好好修炼自己的德行,那么自然会善始善终,也就用不着需要别人来帮助。而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样的人能为国家效忠吗?所以我郑重请求大王能够考虑国家社稷安危,将这四个人驱逐出去。”

等到管仲死后,齐桓公果然按照管仲的提醒,将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四人打发出宫。但是自从这四个人出宫以后,齐桓公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连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这样熬了三年,他实在是熬不住了,于是又召这四个人回来。

就在这四个人回来以后的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竖刁等人看到桓公很快就要死掉了,于是开始堵塞宫门,然后假传命令不许任何人进去。有一个宫女乘人不备,跑到宫里去探望齐桓公。当时齐桓公正在到处寻找食物。宫女便将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导致没有办法提供食物的情况统统告诉了齐桓公。桓公听后,仰天长叹,十分懊悔地说:“如果管仲泉下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他呢?”一说完这话,他就立即用衣袖遮住脸,最后齐桓公被活活饿死了。桓公死后,齐国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儿子都为了王位各自结党营私,互相残杀,而与此同时,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七十天,却没有人收殓,惨不忍睹。

那些连自己亲人都不顾的人又怎么能相信他会赤胆忠心呢?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篇7

有一年,齐国军粮出现短缺。齐桓公忧心忡忡地对大臣管仲说:“你一向足智多谋,你能不能想个法子,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为国库筹备足够的军粮呢?”“这好办!”管仲胸有成竹地点了点头说,“前几天,北郭有个人,挖地时挖出来一只龟,这只龟就值五百亩地的粮食。我去把那只乌龟弄回来就行了。”齐桓公不知道管仲的葫芦里要卖什么药,但他相信管仲的智慧,便没多说什么,任由管仲行动。

第二天,管仲派出十乘车的使团,浩浩荡荡前往那个人家,赐给他官帽一顶后,便一路敲锣打鼓,把那只龟给“请”了回来,供奉在寺庙前的大台上。白天杀了四头牛祭祀它,晚上派百名士兵把守。众人大惑不解,一只乌龟何以受此隆重的礼遇?管仲就宣称:这只龟是东海海神的儿子,是无价之宝,谁要拥有了它,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这下,举国上下都沸腾了,那只乌龟也被越传越神乎。后来,齐国出兵攻打孤竹,管仲打听到齐国的首富丁家,粮食够大军吃五个月。于是,他就去找丁家老爷,说要把那只乌龟抵押给他,换他的粮食。丁家老爷受宠若惊,赶紧收了那只龟回家供着,而齐军出征孤竹的粮食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齐桓公听说了此事,哈哈大笑:“管仲你真能忽悠啊,一只无用的乌龟竟让你忽悠来数万担粮食!”管仲嘿嘿笑道:“大王,这个世间如果没有盲从、贪心之人,小臣上哪儿去忽悠啊?”

文章来源:http://www.8ygm.com/fanwendaquan/5120.html